論環境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重要性
點擊次數:2074 更新時間:2019-02-01
論環境監測數據的真實性和重要性
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的“哨兵”和“耳目”,監測數據是評估環境質量狀況、評價環境治理成效、制定環境保護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據,一旦失真,后果不堪設想。但近年來,監測數據卻成為環境領域造假的重災區,一些地方、企業熱衷搞“數字環保”,把監測數據當成可以任意揉捏的橡皮泥,極盡篡改之能事,有時改不了數據就直接改儀器參數。
環境監測數據摻水給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非常嚴重,從中央到省里打擊監測數據造假的態度十分堅決,新環保法及“兩高”關于環境犯罪的司法解釋中,對“篡改、偽造監測數據”的懲處也是嚴厲。對此,相關地方、企業理應心知肚明,可為什么還要錯上加錯、鋌而走險?歸根結底,是生態環保意識低下。一些地方、企業總覺得治理污染、保護環境,“說起來重要,做起來次要,忙起來可以不要”。于是,盡管大會小會開得不比別人少,各種文件出臺得不比別人少,可實打實、硬碰硬的行動卻不多。更關鍵的是部門利益作祟。一些企業的小算盤打得啪啪響,認為環境監測數據是個“雷”,如果暴露了真實情況,就得花大把的真金白銀去治理,這等于是自找麻煩,遠不如改數據來得省事。而一些地方考慮得也很現實,治污效果直接影響到項目審批,如果污染問題解決不到位、監測數據不達標,不僅意味著新上馬項目會被限制審批、政績將會“縮水”,而且自己向上級也交不了賬,搞得不好還要挪“位子”、掉“帽子”,倒不如改數據一了百了。算來算去,念念不忘的無非是一時經濟效益的“小賬”,忽視的卻是生態效益、社會效益的“大賬”。
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的優勢和本錢。但我們要的是真正的“綠水青山”,而不是摻水數據撐起來的“綠水青山”。實際上,任何環保造假行為都與綠色發展理念背道而馳,都是極其不負責任的表現,都應當也必將受到嚴懲。就此而言,破獲的兩起環境檢測數據造假案件,對涉事者是教訓,對后來者是警示,對監管者也是一種提醒。
環境問題日趨復雜,對環保工作的要求日益提高,傳統的環境管理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環境治理需求和公眾的要求。在當今“智慧城市”建設的潛移默化下,智能化、大數據、云等一系列理念已經普及到廣大群眾中。而環保作為城市生活的重要議題,,利用“互聯網+”信息技術促進環境監管部門職能轉變、改變傳統環境管理方式已是必然趨勢。
“互聯網+”環境監測能帶來什么?
“互聯網+”環境監測作為環境攻堅的“新招”,從水、氣、揚塵、污染源自動監管,到以環境精細化管理、大數據服務為目標的一站打通,為進一步推進環境管理轉型,提升生態環境治理能力提供了利器,為奉賢天藍、水清、地綠的生態藍圖注入更多綠色新動力,讓市民享受到更健康美好的生態居行,也為營造更的營商環境,服務美麗家園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。